公元1126年,宋钦宗让人给镇守太原的王禀送去圣旨,被王禀痛骂一顿赶走了。王禀带领军民坚守250多天,缺兵短粮,击退了金军的9次进攻。9月,城门终被攻破,王禀身中刀枪10多处,仍率众苦战。
王禀,北宋著名将领,1121年他率军进攻方腊义军,俘获方腊等多人,并将其押往汴京,平定了叛乱。在《水浒传》中,王禀是童贯的手下,且为虎作孽。他先斩杀敌将景德,后诬陷阮小七谋反,使其有功无赏。
其实,历史并非如此。 1125年12月,金兵在完颜宗翰的带领下直逼大宋,发誓要拿下太原。 看到城下无数的金军,童贯想要逃命,但却遭到知府张孝纯和副总管王禀的一致反对。 知府怒斥道:“朝廷为什么重用我们?若太原沦陷,汴京近在眼前。现在不能为国解忧,将来我们有何颜面见大宋百姓。”王禀也随声附和。 童贯无奈,当天晚上,披星戴月,夹着尾巴逃回了汴京。他的逃亡倒成就了张孝纯和王禀,没有了童贯的瞎指挥,他们甩开膀子,准备大干一场。 很快,重城被筑起,战壕也被挖好了。面对城外数倍于自己的敌人,他们动员全城百姓投入战斗,凡是15至60岁之间的人,无论男女,都配发兵器。 而且二人分工明确:知府坐镇府中,副总管每日督率士兵,这应该就是所谓的“人和”。 面对坚守不出的宋军,完颜宗翰急了,他接连轮番进攻,各种攻城的方法被他使了个遍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的汾河边连个像样的小石块都找不到了,稍微看上眼的都被金军当做攻城武 器来使用了。 但是,每次进攻都被王禀率军给击退了。完颜宗翰看到强攻不行,于是便改变了战略。 他把太原城围得水泄不通,截断了城外的所有通道,心想:攻不下来,我就断你们的路,劫你们的粮,活活饿死你们。 但是有个小水滴却被完颜宗翰漏进了太原城,他就是宋钦宗的大臣路允迪。路允迪被王禀用吊篮吊到城墙之后,还没站稳,就开始宣读圣旨了。 没等听完圣旨,王禀就拔剑而起,气愤愤地说道:“皇帝就应该保卫国家爱护子民,大臣和老百姓就应该为皇帝尽忠守义。现在,太原全城军民为了大宋,奋勇杀敌,宁死不屈。而朝廷却这么轻易弃我们于不顾,皇上有何脸面见他的百姓!太原军民对于这份受降的圣旨,绝无从命的可能,我们必誓死守城。” 众人也都附和,高喊:“誓死追随王总管!与并州城共存亡!”很快,路允迪被王禀赶下了太原城墙。 完颜宗翰得知王禀等人的反应后,气急败坏,又增加了兵力,硬生生地把太原城围了8个月。 这8个月,王禀每日亲登城墙,来来回回许多次,每收到告急的消息,他必定亲临现场,督战指挥。 期间,金军向太原城发动了9次进攻,虽然没有得逞,却使宋军损失惨重。再加上王禀抗旨不遵,外城又被金军截断了补给的路线,太原城中兵将逐渐减少,存粮殆尽。 面对这种情形,王禀没有坐以待毙。他下令杀掉城中所有牲畜,以供军民食用。牲畜杀完了,就开始啃树皮吃糠皮。 有一天,王禀牵来了他每日巡城所骑的战马,让人杀掉用于充饥。将士们不从:“王总管若没有这匹马,如何巡城,怎么杀敌?”王禀不舍地看看了他心爱的战马:“如果太原失守,我就是有战马千万,又有什么用呢?” 第二年9月,王禀已率领军民镇守太原250多天,城中军民伤亡严重,剩下不到十分之二。而城外的金军粮草充足,且增兵日多。 13日,金军再次向太原城发起进攻,很快北城门被攻破。王禀听闻,立马带人前去支援,走到半路却收到知府被俘的消息。于是,他又折回知府衙门,向冲进来的金军拼杀过去。 很快,王禀周围就剩下十几个人了。但是,他们践行诺言,虽然被砍的缺胳膊少腿,但誓死不降。手持兵器,跟着王禀左冲右突,奋勇杀敌。 双拳不敌四手,有人劝王禀赶快逃走,保存实力,以备后战。但是王禀却说:“城中军民都能奋勇杀敌,身为总管,如何能弃他们而去。”就这样,王禀带领军民,抱着决死之心,一路杀到了城南。 完颜宗翰也被王禀深深感动,他亲自向王禀喊话,劝他投降。王禀环顾身边军民,缓缓道:“我忠义已尽,夫复何求!”说完,举起沾满敌人鲜血的剑,对着完颜宗翰喊道:“蛮狗,如果你胆敢杀我并州城的百姓,就算变成厉鬼,我也不会放过你。”
随后举剑自刎,享年59岁。其余众人也无一人偷生,可谓悲壮,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北宋多延续了一年。但可悲的是,这么一个可歌可泣的将领,在《宋史》中却没有他的传记。直到近代,他的31世孙,国学大家王国维,根据《宋史》中对王禀的点滴记载,并参考《三朝北盟会编》等资料,归纳总结,给王禀增加了补传。